來源:中國青年雜志 發布:2020-07-29 09:02:49
編者按 今年1月18日,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74集團軍某旅“硬骨頭六連”全體官兵回信,勉勵他們牢記強軍目標,傳承紅色基因,苦練打贏本領,把“硬骨頭精神”發揚光大,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。
“硬骨頭六連”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英雄連隊。1964年,該連被國防部授予“硬骨頭六連”榮譽稱號。1985年,被中央軍委授予“英雄硬六連”榮譽稱號。八一前夕,《中國青年》雜志記者走進這個譽滿全軍的榮譽連隊,尋訪鍛造“硬骨頭精神”的密碼,見識鐵血青春里的硬功夫。
“90后”戰士楊樹林翻越障礙后右手著地,突感劇痛,他忍著疼低姿匍匐穿越15米泥潭,再用左手完成射擊和爆破三角錐等任務后,不曾想到:自己的右臂會被確診為粉碎性骨折。
同場完成訓練任務的戰友門琳川,戰斗位置排在楊樹林,事后回憶說:“沒想到他傷得那么重,這得有多么強大的意志力才能忍住那種劇痛!”
那年,楊樹林23歲。
24歲的上等兵劉磊剛入伍時不曾想到:自己能有勇氣在門牙磕掉半個、鮮血直流的情況下,咬緊牙關堅持考核。
“硬骨頭六連”現任連長趙松告訴《中國青年》記者:“當時劉磊發高燒,我們勸他別參加考核,他說,六連的人不能慫。雖然受傷了,但他卻一直咬牙堅持,最終高分通過考核。”
那年,劉磊22歲。
當1994年出生的張亞秋參加單杠項目二練習比武時,他不曾想到:自己能堅持再做100余個動作,不怕雙手流血,最終以265個標準動作的優異成績刷新該項目的全旅紀錄。
在場官兵無不動容:“不愧為六連兵,個個都是好樣的!”
那時,張亞秋23歲。
楊樹林、劉磊、張亞秋來自同一個連隊——陸軍第74集團軍某合成旅裝甲步兵六連,即“硬骨頭六連”。
1939年3月16日,14名紅軍骨干在河北雄縣組建了一個新連隊——120師獨立第3支隊2營6連,這支連隊在后來的多場戰斗中屢建奇功,并于1964年因執行緊急備戰任務表現突出,被國防部授予“硬骨頭六連”榮譽稱號。
在這個英雄的連隊,《中國青年》雜志記者感受到了戰士們不怕傷痛、不怕流血、拼搏奮斗、力爭第一的寶貴精神,在歲月傳承中熠熠生輝。
一把拼彎的刺刀
在“硬骨頭六連”的連史館里,有一把拼彎的刺刀,它的主人是一位威震敵膽的戰斗英雄——劉四虎。
1948年2月28日,在解放戰爭的西北戰場上,西北野戰軍直下關中,當敵人進入瓦子街包圍圈后,六連擔任阻擊任務,在40多個小時里,打退了敵人30多次由排到營規模的進攻。子彈打完了,戰士們脫下棉衣與敵人拼刺刀,血戰到最后,全連僅剩13人。
時任六連二班班長的劉四虎才22歲,在拼殺中沖入敵陣,在約4分鐘時間里,刺死4個、刺傷3個敵人,刺刀彎了不后退,自己也負傷11刀,昏迷了10天10夜后從死亡線上蘇醒過來。
在1950年全軍英模大會上,劉四虎當選為全軍的英雄,被邀請到各個部隊傳授拼刺技術。
說起這位老前輩,“硬骨頭六連”現任連長趙松贊不絕口:“劉四虎前輩的那把刺刀至今還在連史館展覽,每次看到我們都敬佩不已。刺刀都彎了還堅持戰斗,這得有多么過硬的軍事技術!”
趙松,這位1989年出生、畢業于原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的年輕連長,在一次訓練中,從四五米高的云梯中躍下時,左手腕受傷,后植入了3厘米的鋼釘。最初,胳膊一動就疼,走路都不敢使勁。但他上肢不能練就練下肢,左手不能練就練右手;用腳踩著彈力繩練單杠,用繃帶綁著手腕練長跑。在2019年4月的考核中,趙松硬是以4個課目440分的成績,成為全旅第一個通過軍事體能“特三級”考核的干部,“練出過硬軍事技術,不能給老英雄劉四虎丟臉”。
2017年6月,“硬骨頭六連”從浙江省會杭州移防廣東嶺南鄉村,剛到廣東時,氣候不適應。六連班長王飛告訴《中國青年》記者:“一下火車就覺得呼吸不暢,5公里武裝越野,大家完成時間普遍增加一兩分鐘。我們便進行‘熱氣候’適應訓練,不要求完成時間,但把武裝越野的長度從5公里增加到10公里。適應了一個多月,大家的成績就恢復了。”
移防后,“硬骨頭六連”面臨改革移防后集團軍首次“嶺南尖兵”比武考核,無疑,這場比武對“硬骨頭六連”軍事訓練成績和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。
“扛著紅旗進嶺南!進了嶺南扛紅旗!”參加“嶺南尖兵”比武的班長林新祥領著隊友每天負重50斤跑8-15公里以上的武裝越野,加練比武課目。
班組協同射擊之前沒練過,加練;偵察兵小路障礙跨越沒練過,苦訓。大家在800米的賽道上不斷翻越20多個四五米高的障礙,剛開始求完成,完成后求流暢。
連隊堅持嚴格訓練傳統課目,刺殺聲氣勢如虹。攝影:李彬
2018年1月,這支剛移防的連隊,勇奪“嶺南尖兵”比武團體第一和三個單項中的兩個項目第一。
林新祥這位曾創下單位“十項全能”紀錄的青年戰士,在當年光榮當選為共青團中央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。那一年,他25歲。
在“硬骨頭六連”的榮譽室里,我們看到了移防嶺南以來,以下憑過硬軍事技術銘刻的業績:
楊宏衛:2018年全旅10公里武裝越野比武冠軍,兩項武裝越野紀錄保持者。全旅首個榮立三等功的上等兵。今年21歲。
王冬林:2018年7月參加國際軍事比賽“安全環境”防化專業技能比武,勇奪單項第一,團體第三。今年25歲。
2019年8月,“硬骨頭六連”參加實兵對抗演習,以藍軍身份擔負中路防守任務,在2小時17分鐘內“殲敵”百余人,為藍軍最終獲勝立下汗馬功勞。
一次英雄的堅守
尹玉芬是“硬骨頭六連”在解放戰爭中的另一位青年英雄。1945年,在青化砭戰斗中,他率領一個排殲敵一個旅部,親手活捉敵少將旅長;在隨后的爺臺山戰斗中,他率領尖刀班沖入敵主峰中心碉堡,活捉敵最高指揮官黃日升并繳獲機槍一挺;在峰北山戰斗中,他身受重傷仍帶領18名戰士堅守陣地一天一夜,打退敵人6次進攻,在自己右腳跟被炸飛、小腹部被彈片劃開、腸子流出腹外時仍與戰友死守陣地。尹玉芬昏迷三天三夜。那一年,他21歲。
今年24歲的“硬骨頭六連”一班班長王一村向記者講述了一段經歷:2019年8月參加實兵對抗演習時,他領著4名戰士如何狙殺“紅軍”旅指揮員。
當時,“硬骨頭六連”負責守衛7條通路,王一村領著4名戰士,埋伏進入現挖的一個地下工事。八月嶺南,酷暑炎熱,地下工事里5個人擠在一起,氣溫超過40攝氏度,大家通過一個小孔呼吸空氣,每個人攜帶的軍用水壺里只有一斤水。
戰術訓練中,步戰車發射煙幕彈,掩護步兵突擊。攝影:李彬
當其余班組的戰友撤退后,王一村班組的工事旁邊,漸漸布滿了“紅軍”對手的身影。新入伍的戰友難免緊張,水也所剩無幾。當“紅軍”走遠時,王一村讓老兵們把水留給新兵,并勉勵戰友:“狙殺‘紅軍’旅指揮員可以影響戰爭的勝負,這是關鍵的任務,但我們只有堅守和忍耐才能等到出擊的時刻。想想尹玉芬當年擒拿敵方旅長李紀云多么不容易,我們熬過眼前的苦難一定能完成任務。”
分分秒秒難挨,又是兩三個小時過去了,一名新兵幾乎要熱暈,恰在此時,敵方旅指揮員乘坐的戰車出現了,大家從工事中躍出后一頓火力猛轟,敵方指揮員被消滅。幾位戰士在酷暑中的堅守,幫助藍軍最終取得了演習的勝利。
多苦多難也要死守陣地完成狙殺任務的軍事作風,在“硬骨頭六連”一直傳續。
一封給8個月大兒子的信
在“硬骨頭六連”的連史館里,有一封感人肺腑的信,那是一等功臣謝關友在犧牲前寫給兒子駿駿的。
28歲的年輕父親在信中寫道:“駿駿,8個月前的今天,你從媽媽的肚子里剖出……駿駿,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叫我一聲‘爸爸’,爸爸在探親期間,只要聽到你的哭聲就會什么都不管地來抱你,只要一抱起你,你就會破涕為笑……到目前我還沒有正式告訴你媽媽(我在前線)。不過在出發前我特地趕回與爺爺、娘娘、小姑、你媽媽和你見了最后一面,為了怕你母親傷心和痛苦,我騙了她。你太小了,只有7個多月,爸爸把你抱在手里,足足有一個小時,舍不得放下,并與你媽媽給你洗了一次澡……戰爭是殘酷的。如果爸爸為國獻身了,那你再也見不到爸爸了,要知道我是多么地想念你……如果我不在了,你懂事后,要聽奶奶和媽媽的話,好好上學,聽黨的話,做爸爸的好兒子……爸爸每天都要看你和媽媽的照片,每時每刻都在想著你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也始終如一……小駿駿,我的寶貝兒子,永別了,你長大后,一定要好好地生活,記住爸爸的話,并要好好照顧老人和媽媽。別忘了你是革命烈士的兒子,不要做出有損于黨和人民的事。”
為國家而甘愿犧牲、受傷,或失去小家的溫暖與幸福,這一過硬的戰備思想在“硬骨頭六連”代代有傳承。
在高溫暴雨下,六連官兵錘煉過硬軍事技能。攝影:張永進
2008年春節,我國南方遭遇特大雨雪冰凍災害。六連奉命千里馳援入贛搶修電網。上級交給六連的任務是把17根兩噸重的電桿和百余噸鋼質塔材搬運到海拔1300多米的山頂。六連的官兵用砍刀砍出一根根挑杠,綁上毛巾和麻布,爬到半山路滑,大家就跪在巖石上用手撐著往上爬;到山頂時,年輕戰士們的肩膀都已血肉模糊。和平年代,無懼犧牲,救災搶險。他們無愧于前輩英烈。
2017年,“硬骨頭六連”從杭州轉隸移防時,口號是“打起背包就出發,放下背包就訓練”,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,尤其對于在杭州已經成家的戰士們。
時任連長、28歲的胡遲剛把家屬接到杭州,小兩口買了房子,媳婦在杭州有一份收入豐厚的貿易工作。得知上級通知連隊移防后,胡遲跟妻子商量時很愧疚:“剛剛團聚,又要分別……”短暫的沉默之后,電話那頭的妻子漸漸恢復了平靜:“雖然我也感到很難過,但這是你的工作,我永遠支持你,不管搬到哪里,我都追隨你。”
移防后不久,胡遲的妻子辭了工作,搬到新駐地重新安家。說及此事,胡遲說:“移防時,我向她行了個軍禮,那一幕,我永遠記在心里。”
一場場解剖彼此思想的會議
24歲的“硬骨頭六連”戰士李志豪在2018年被上級評為訓練標兵,比武之后回連隊時,他有些興奮又略忐忑:他知道連隊有著傳承43年的“慶功揭短會”。
當天晚飯后,“慶功揭短會”按慣例召開,李志豪笑著剛要說話,胡遲先開口了:“李志豪,你的榮譽我們都知道,你先講講你這次比賽中的失誤。這樣,你的成績才不會成為你以后的包袱,這對你的健康成長十分必要。”
“連長的話,像一盆涼水一下澆醒了我。”李志豪告訴《中國青年》記者,“我迅速冷靜下來,梳理了自己在比賽中的不足:在夜間射擊比賽奪得第一后,我松懈了,因為自己平時的晝間射擊遠超夜間射擊,所以在隨后的晝間射擊比賽前,自己沒做戰術操作思想準備,頭腦完全處于放飛自我的狀態,結果沒發揮好,成績不夠理想……從對自己不足的剖析那一刻起,我覺得我把榮譽的擔子放下了,重新輕裝出發苦練射擊。”
23歲的“硬骨頭六連”戰士廖飛,曾隨林新祥一起獲得2018年度“嶺南尖兵”榮譽,他記得回連隊當晚,大家對林新祥的比武表現開始揭短:“你在布置排雷任務時,有些不小心,腳踩到了出發線,教練已經給我們算時間了,我們還不知道,以后得有專人盯著這事,你自己以后也要注意。”林新祥則虛心接受批評:“感謝大家的指正,這次不小心,太不應該,我以后一定謹慎再謹慎!”
現任連長趙松對自己參加的兩場“接風洗塵會”記憶猶新:“43任連長胡遲被提拔為營長一個月后,我們為他召開‘洗塵會’。會議剛開始,就有戰士表揚他,他馬上把臉拉了下來,‘我要聽的是批評和建議,這樣對我成長才有好處’。洗塵會結束時,老連長淚流滿面,‘這些年,戰友們最真誠的批評一直在幫助我成長啊!’”
趙松記憶深刻的另一場“接風洗塵會”,是自己任連長一個月后:“戰友們批評我說話聲音太大,我反思了一下,布置任務時聲音大是戰斗需要;連隊生活中和聲細語也是戰友情誼的需要,我確實得改。我想只有在一個團結的集體,才能真正開好這種‘批評和自我批評’的會議,大家才能真正坦誠相待,互相幫助,共同成長。”
“硬骨頭六連”指導員馮杰告訴《中國青年》記者:“‘接風洗塵會’和‘慶功揭短會’在‘硬骨頭六連’已傳承43年。這是‘硬骨頭六連’優秀軍政紀律的一部分。”
指導員馮杰在連隊榮譽室為戰士們講述“硬骨雄風”雕塑的故事。攝影:張永進
幾件觸動人心的小事
“我們六連人……”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話。一個集體為什么讓戰士們如此認同,乃至以連為家?種種優良的作風何以代代傳承而不走樣?
在采訪中,記者記錄點滴小事,或可管窺這一秘密。
年僅20歲的新兵駱開文告訴《中國青年》記者,他剛到部隊進行武裝越野訓練,跑不動時,老戰友都會替他背武器。
記者與趙松談及此事,旁邊的一位戰士補充說:“年初我們拉練,趙連長還幫我背過20多公斤的戰備物資。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,如果你是新兵,就像進入溫暖家庭中的新成員,一定會得到更多關懷。”
王一村向《中國青年》記者講述了他在連隊最難忘的一餐飯:“2018年1月,我參加‘嶺南尖兵’比武,第一天結束后大家都很累,到達宿營點后,我突發高燒,1月的嶺南,寒氣還稍重。晚上,林新祥把自己的衣服蓋在我身上,第二天凌晨4點他就起來,給大家做了一鍋熱騰騰的面。他也累呀,但為了大伙在努力,吃到熱面的那一刻,我真切感受到了‘以連為家’,人也精神起來。”
趙松則向記者講述了一次難忘的野餐:“我記得那是一次野外建制連比武,第一天比武后,天公不作美,已經下了一天一夜的雨,做飯的柴受潮怎么也點不著火,做飯的戰士脫下自己的棉質秋衣秋褲裹著柴棍才燃起了火。戰士被凍得直哆嗦的樣子,我一直記在心里。‘硬骨頭六連’官兵一直這樣以連為家,我們都不肯辜負這個家的其他成員,都不愿給這個家丟臉,這個家的一切優良作風,已深深銘刻在我們心里,并如基因般一代代傳承下去。”
(陳昌帥參與本文寫作。)